文:Alter 来源:钛媒体
图片来源:由无界版图AI工具生成
几乎每隔一段时间,坊间就会出现传出苹果即将推出AR或MR产品的消息,且不乏一些言之凿凿的证言。
借用罗永浩是“行业冥灯”的调侃,苹果已然成了印证AR行业成熟与否的明灯:苹果的每一个动向,都可能成为整个消费科技市场的风向标。就像智能手表、无线耳机等赛道所上演的,苹果的“进场”,常常预示着着产品体验超过了用户心中的及格线。
可问题在于,“苹果来了”一次次落空的背后,到底是谁在呼唤苹果,当真是“嗷嗷待哺”的普通消费者吗?
01 谁在搅动AR市场?
准确地说,AR眼镜并不算什么新物种。
早在2012年的时候,谷歌就推出了第一款AR眼镜Google Glass。傅盛在内的极客们不可谓不兴奋,甚至在猎豹上市敲钟时都全程戴着Google Glass,出圈程度丝毫不输同年上市的iPhone 5。
遗憾的是,在价格昂贵、功能鸡肋、侵犯隐私等一系列争议中,Google Glass的普及率并不高,项目在2015年被迫终止,后来还被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列入21世纪以来十大最烂科技产品的榜单。
当下的AR热,已经和谷歌没有太多直接关系,深究AR频频被舆论关注的原因,离不开两股关键力量:
一是智能手机厂商的试水。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的大环境下,智能手机厂商被迫开辟第二战场,除了IoT领域的厮杀,AR眼镜也作为周边出现在手机厂商的产品序列中,而且不断有新玩家进场。
比如小米在2021年9月推出了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,华为在2022年12月的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HUAWEI Vision Glass,努比亚在MWC 2023上发布了nubia Neovision Glass,以及OPPO的Air Glass系列、三星的Glasses Lite,就连在手机市场存在感式微的魅族,也宣布会推出AR眼镜。
二是元宇宙概念的利好。作为元宇宙的打开方式之一,AR眼镜可以说是和元宇宙捆绑最密切的赛道,不但趁机对消费者进行了不可或缺的前期市场教育,也催动了资本市场对消费级AR的紧密关注。
据不完全统计,国内多家AR企业在2022年拿到了亿元以上的融资,其中Rokid连续完成4轮融资,资金规模高达13.63 亿元;Nreal完成两轮融资,累计有7500万美元进账;奔着“相信 AR 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”再创业的罗永浩,也为新成立的“细红线”企业争取到了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。
到底是手机厂商的进场重振了资本的信心,还是AR初创企业的崛起倒逼手机厂商构筑新护城河,答案不得而知。但可以笃定的是,有别于Google Glass的探索式创新,目前AR眼镜被赋予了足够高的期待,不仅被寄予“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”的愿景,还搭上了元宇宙的快车,俨然是不可错失的黄金赛道。
譬如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:平均每过12年就会产生新的计算平台,单板电脑到PC到互联网,再到智能手机,皆遵循了这样的规律。而移动互联网已经延续了15年,无论是行业红利,还是用户的新鲜感都已经消磨殆尽,AR和元宇宙的“完美搭档”,势必会改变人们和信息的连接方式,创造出新的增长空间。
也有人试着套用Garnter新兴技术炒作曲线:AR眼镜在2012年萌芽后,在2016年出现了泡沫期,而后泡沫幻灭,行业开始进入恢复期,2022年或许就是AR技术和商业稳步向上的时间节点,一大片广阔的市场正在打开。
有理由相信,诱人的前景和故事是资本下注的重要原因,也是手机厂商开拓新产品线的主要目的,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先天因素,即普通用户是否需要AR眼镜?现阶段是否还是一种伪需求?
02 消费者不愿买单
风还在吹,可普罗大众似乎并不“感冒”。
仅在2022年下半年,被资本宠爱的Nreal、亮亮视野、雷鸟创新、李未可、Rokid等品牌先后推出了自家的AR眼镜,价格已经被压缩到2000元以内。有网友调侃称:AR届的“iPhone”都还没面世,“Redmi”就先出来了。
只是低价并未换来可观的销量。根据Sigmaintell的数据,2022年全球AR头显出货约为34万台,预计2023年的出货量将达到48万台;另一家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报告显示,2022年全球AR设备的出货量约27万台,其中消费级AR品牌的出货量为17万台。
也许会有人盯住市场的同比增长率,然后画出一张陡峭的指数级增长预测图,可在赤裸裸的销量数字面前,再高的增速都缺少说服力。即使是最乐观的34万台销量,AR眼镜所影响的也只是一小撮喜欢尝鲜的极客用户。
为何普通消费者不愿意买单?不妨试着从三个角度揭开AR眼镜隐藏在“资本宠儿”面具下的真实样貌。
首先是杀手级应用的缺失。
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曾有人用来解释Google Glass失败的原因,现在依然适用。不同的是,现在的AR眼镜已经被压缩到两三千元的价格,计算、感知和显示能力远超2012年,产品形态从一体式过渡到了分体式,“眼镜”的重量可以轻至40g以内,偏偏还是缺少用户愿意买单的杀手级应用。
其次是智能手机的阻碍。
许多AR眼镜在用户体验上描绘了诱人的场景,譬如身临其境的游戏、120寸巨幕观影、随时随地办公……可对于务实的用户来说,AR眼镜提供的所有功能,几乎都能在智能手机上满足,所谓的观影和游戏体验常常站不住脚。这恐怕也是杀手级应用缺失的“祸首”,先要越过一座用户体验非常成熟的“高山”。
最后是用户体验上的硬伤。
打开一些AR眼镜的产品介绍,诸如Birdbath、自由曲面、MicroOLED、眼前追踪等概念跃然纸上,每一个字眼都在阐述产品的奇妙体验。可在电商评论区以及第三方投诉平台上,时常可以看到戴着头晕、毁眼睛、没有售后、夹脑袋等吐槽,即使技术上已经“大跃进”,体验上的不成熟仍是无可否认的事实。
回到“计算中心”的话题上,计算平台的代际跃迁,绝非是靠时间来界定的,类似的故事或许可以打动资本,却无法说服普通用户。所谓的“计算平台”,远不是产品形态的改变,而是用户注意力的迁移,缺少杀手级应用、缺少差异化卖点、缺少可持续体验的AR眼镜,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至少就目前来看,AR眼镜还处于“定方向”的初级阶段,摆在面前的有许多种方案,可能有一些是正确的方向,也可能都是误区。
这种试错和智能手机的屏幕大小、像素高低、摄像头数量等有本质的区别,倘若不能在办公、社交、娱乐等高频场景上打磨和优化出最优解,无法越过“能够正常使用”的最低门槛,仅仅用一些不合时宜的技术堆砌和“炫技”式的创新来“忽悠用户”,终归不能让普通消费者看到买单的必要。
03 市场是否在B端?
消费者还需要培养,To B能否行得通呢?
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回答,因为AR眼镜已经在B端市场深耕多年。2016年行业进入低谷期时,AR眼镜创业者就集体看向了企业市场,包括汽车、能源、医学、教育、工业等领域,企业级用户对价格的容忍度更大,对“技术创新”也更加包容。
有别于C端市场娱乐为主的定位,AR眼镜在B端尝试扮演了生产力工具的角色。再确切一些的话,AR眼镜上的摄像头充当了佩戴者的“眼睛”,衍生出了人脸识别、远程协作、视频录制等应用,然后再匹配实际的生产场景。
比如在巡检领域,巡检工人可以戴着AR眼镜作业,通过识别设备上的二维码标签,AR眼镜可以自动记录工人的检查过程,对一些细节进行拍照,一旦发现了故障或隐患,还可以通过AR眼镜进行远程协助,远程专家借助AR眼镜传回的数据快速排查问题,效率远超传统的纸质巡检。
再比如远程培训,一些技能培训的课程中,如果学员们戴着AR眼镜上课,映入眼帘的不再只是文字、图文、视频、文档等资料,可能是1:1还原的3D素材,用三维的方式直观地介绍培训内容,譬如新产品上市的销售培训、对生产线安装操作工人的培训、建筑行业对桥梁结构的讲解等等。
这些应用场景并不缺少落地空间。三一重工等企业早已将AR眼镜用于远程维修作业、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实训课引入了AR设备、宝马等车企纷纷利用3D模型进行做新车上市的销售培训……某种程度上已经打开了B端市场
亿邦动力网曾报道称,大中华地区已经是微软Hololens增速最快的海外市场,其中远程指导和工业实训是最主要的销量引擎;前面提到的Rokid,在元宇宙的风口崛起前,一直在讲工业应用的故事;包括谷东科技、易现先进科技在内的创业公司,瞄准的都是工业3D和实训场景。
经不起琢磨的依然是数据。倘若IDC的调研数据没有问题,2022年全球销售了27万台AR 设备,去掉消费级市场的17万台,B端客户的购买力仅有10万台的规模,仍然属于小范围测试的长尾市场,并未真正走进生产环节。
原因并不难理解,AR眼镜在B端市场同样缺少刚性需求。以巡检为例,AR眼镜的故事看似丰满,最大的对手恰恰是智能手机的摄像头,扫码、拍照、录像、远程视频……没有任何功能是智能手机无法替代的。也许中大型企业愿意为新物种买单,大多数中小企业不难算清楚一笔经济账。
不排除AR眼镜和人工智能、3D建模等技术融合后,在B端市场呈现出更大的竞争力,演变出一些智能手机难以胜任的生产力。可就现阶段来说,AR眼镜的B端应用照旧有些鸡肋,想要撬开市场的难度仍然很大,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寻找体验、效率、价格的平衡点,B端甚至可能比C端更难点燃。
做一个总结的话,相较于消费级市场的“高度内卷”,看起来还是一片蓝海的B端市场,短期内也不会是理想的避风巷。
04 写在最后
有趣的是,AR行业的风还未被吹起,口水战却已经上演。
典型的例子就是对“市场第一”的争夺,雷鸟创新、Nreal、Rokid均在不同的报告中强调了“市场份额第一”的地位;有人直接套用智能手机市场早期的“中华酷联”说法,炮制出了“AR四小龙”的概念。
或许这才是AR市场的真实写照:在资本市场吸纳了上亿资金的明星企业,已经难掩心中的焦虑和躁动。
再加上ChatGPT已经掩盖了元宇宙的风头,整个行业再次进入到冷静期,腾讯、Pico都传出了解散XR团队的新闻,即使是All in元宇宙的Meta,也进行了万人裁员……市场的寒意正传递给产业链中的每一家企业。
而按照易观分析等机构的预测,消费级AR眼镜的成熟还要等到2027年前后,距离市场的爆发还有四五个年头,期间注定离不开质疑和争议,无形的焦虑、压力也将日渐增加。
沿循这样的逻辑,“苹果将推出AR产品”的一幕还将继续上演,毕竟在体验、应用和价格都不够成熟,小米、华为未能改写AR眼镜命运的局面下,苹果可能是为数不多可以提振行业信心的有利因素了。
文章标题:AR市场为何频频“呼唤”苹果?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996btc.com/3857.html
更新时间:2024年08月22日
1.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!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发送邮件至:service@996btc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!
2.资源所需价格并非资源售卖价格,是收集、整理、编辑详情以及本站运营的适当补贴,并且本站不提供任何免费技术支持。
3.所有资源仅限于参考和学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更多请阅读尚链财经服务协议。